所有观察最终都回归自我
这是参加了五感观察与物种观察两期的线上自然观察培训(招募ing)的学员——谷仓猫头鹰的学习总结。谷仓猫头鹰是浙江大学一名汉语言学专业在读的学生。
在她的眼里,一个月的线上讨论、打卡记录结合线下自主实践的培训经历的美妙程度不亚于一场完美的旅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开辟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最终一切的观察都归于对自我的深度追问、深度思考中。
不知不觉就过了将近一个月啦。碎碎念如下:
整个培训下来收获出乎意料
这段时间的打卡所得,远远超出了我原来所预料的呀。
现在的我,尽管没有如刚开始所理想的那样,立即蜕变成了一个研究式的、博学起来的观察员或讲解员(熊童子:这是什么高规格的期待啊)。但一个月的培训不亚于完成了一场美妙的旅行——
听过雪落在竹林的轻响、清晨布谷鸟的鸣叫,嗅过家中盆栽和路边绿植的古怪气味、梅花和蜡梅和枇杷的香,细细回味过桔子和脐橙的甘甜,触摸过种种植物意想不到的坚韧或轻柔,还见识了一平方米世界里的“微微”、一块柳树上的《呐喊》、一只松鼠的野餐……
柳树上的《呐喊》——线上视觉联想的打卡
一只松鼠的野餐
从宝鸡到杭州,从家里到校园,从社区到野地,遍历“五感”,“内外兼修”(读书+实践),每一天打卡时,都觉得大千世界为我更敞开了一点。
当然啦,不知不觉中也从同伴那里见识到了许多、学到了一些。有可能是细致认真的态度、前后联系广泛比较的意识,有可能是硬核而丰富的知识科普(原谅我没完全记住,或许还忘记了😂),还有可能是解剖、手绘、拓印、软尺测量等等的实践操作方法……
总而言之,这触手可及的“小确幸”,又何尝比不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随处可捡的广玉兰
养成了坚持打卡的习惯
这段时间也(大体)养成了坚持打卡的习惯(偶尔会补作业hhh)。
每天1-2个小时集中于特定方面的接触自然,好像的确会慢慢改变人的心境。需要打卡的每一天,早上一起来就会想:今天到哪里去好呢?
对于生活琐事,打卡就像忙里偷闲、烦中取乐,尽管有时抱着“做任务”的心态去,但置身于花花草草之中时,往往又会感到心旷神怡;有了新发现,更会十分惊喜。
阴差阳错被诸葛菜“田”吸引了目光
有时我似乎又找到了一些小时候花半天时间对着柿子树讲话、观察蚂蚁奔波、看山羊吃草的时刻,甚至又萌生了交一个草木“朋友”的念头。以前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会找一株特定植物,隔段时间跑去看它过得怎么样、长得好不好,哈哈哈!
现在我想:只要有心,在自然世界里,总能找到一个对于自己而言独一无二的生命,在它身上重拾那种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相联系的奇妙体验。
在观察中,我生命里的茶梅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有观察最终都回归自我
某一次的集中观察也好,这段时间整体的观察也罢,最后往往确实会回到“我自己”身上。
我依然觉得,发现植物“灵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过来发现自己“灵魂”的过程——比如说,为什么对这个植物以及它的这个方面特别感兴趣?为什么看到某个风景后,会有这样的思考、体会?为什么独独喜欢这株植物、这种香气、这种触感?勾起了什么样的回忆?……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个性化的、跟个人独特经历和性格相关的问题,如果探究一番、写下来,肯定是一份很有意思的自我发现记录!(不过目前我自己只是浅浅想了一下,还没有落到纸面上,有空了可以写写看~(熊童子:期待地搓起小手手))
熊童子:反复打卡的梅花是不是可以成为自我发现的对象呢
有小伙伴好像曾表达过:生活里有很多琐事,完全独处的时间也不多,自然观察则能为自己开拓出一片放松的小天地。
在打卡的时候,有时我也会暂时忘记其他麻烦的事,走入一片草地、梅林、花丛,细细搜寻;有时当我骑着车或散着步,漫无目的地边行边看、寻找打卡对象的时候,也常常会被某片流云、某群飞鸟、某个落日吸引,不自觉地驻足观看好久。
楼下的一棵看似普通的枇杷树也可以让我驻足许久
这时我便觉得自己像个旅行家、背包客,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丈量、拥抱世界。可能这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天性吧——在房间里窝着确实很安适,但走进更辽阔广大的天地时,还是感到更兴奋、更爽快一些。
不过,还是有很多心情是难以言表的。越回想越觉得,这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还是很漫长的呀。
最后想用一段网上看到的话来结尾,虽然常被用来当励志“鸡汤”,但平心而论,我还是觉得这段话给予了“自然”本身一种“理想”的韵味: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解微分方程时,大洋彼岸的海鸥正拂过费城。当你晚自习时,极圈的夜空散满了五彩斑斓。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努力时,那些你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你以为不会遇到的人,你要的一切,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近期活动
线上自然观察培训回顾